大隋的官员还是有正统的观念,即使面对敌人,依旧喜欢称东突厥为突厥,叛乱分离出去的西突厥就是西突厥,一个地方政府而已。杨崇示意梁硕换了一张大隋和东突厥全境接壤的地图,指着燕山地区问道:“为什么那里走私不断?”
杨则毫不犹豫地答道:“双方物资的互换和巨额利润的吸引。”
世家子弟中还是有真材实料的人,杨崇点头说:“目前世上有五个能左右大局的帝国,分别是大隋、突厥、波斯、拜占廷,以及正在崛起的大食;我们大隋只和突厥接壤,这是一个无法选择的邻居。好在突厥分为东西两部,可以根据形势区别对待,东突厥与西突厥不同,他没有西域的贸易暴利,属国都是游牧民族,缺乏生产物资的能力,一切只有靠外援。”
杨崇随即开始解释其中的差别,西突厥是依靠贸易的厚利支撑,把中原的丝绸、瓷器转手卖到西方,再把西方的珍珠、宝石、玛瑙、翡翠卖到中原,从中赚取难以估量的利润。西域四十四国都是传统古国,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基础,能提供不错的战略和生活物资,所以西突厥打不了大战,却能支持长期战争,薛延陀就是因此而败,哪怕战场上连战连捷,最后承受不住损失,薛延陀只能称臣,退往鄂尔浑河。
东突厥发动战争,完全靠以战养战,游牧生活远比农耕生活更加困苦,普通牧民只能靠各类奶制品和草籽充饥,更容易受到恶劣天气影响,很多时候,一夜的暴风雪就能让一支部落陷入窘境。战争就是东突厥活命的一条出路,目前仅仅是在实力上畏惧大隋,不敢轻易南下,但是活不下去的时候,还是要去抢,最便利的就是燕山。
榆林一带城堡连绵,大军云集,抢了很难回去;涿郡一侧太偏僻,几乎没有什么可抢。燕山的好处就凸显出来,不仅地势便于进出,而且燕山汉人少,汉化后的鲜卑人也少,多得是从塞外迁移而来的诸种胡人,虽然平日里表面上听从大隋官府安排,但实际上随时都能倒戈一击。
燕山的走私就此应运而生,幽燕豪门希望换取北疆平静,中土远远没有强大到肆意虏待突厥的地步,所以宁愿做点有风险的事,也比整日提心吊胆地担心突厥人袭扰上门要强,更不说其中还有巨大的利润;对于突厥,这是增加自己实力的一种方法,潜移默化之下,能将突厥的影响力渗透到燕北,何乐而不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