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读小说 > 鬼才郭嘉之三国重生 > 被忽视的英雄

被忽视的英雄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明日回来,恢复更新,千言万语一句话,抱歉——谢谢)

贺齐(?—227年),字公苗,会稽山阴(今绍兴)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早年在平定山越的战斗中立有大功,又讨平叛乱无数,身经百战,所向披靡,深受孙权器重。后来在与魏国的多次边境争斗中也屡立战功,官至后将军,并领徐州牧。

初入仕途

贺齐少为郡吏,守剡长。时县吏斯从轻侠为奸,贺齐准备处理他,主簿劝阻说:“从,县大族,山越所附,今日治之,明日寇至”(《三国志·吴书·贺齐传》)。贺齐闻后大怒,当即将斯从斩首。斯从的族人知道后,立即聚众千余人攻打县城。贺齐率军民开城突击,大破之,贺齐由此威震山越。

后来太末、丰浦两地的农民起义,贺齐被任命为太末长,仅用一个月的时间便将此起义镇压。

首次入闽作战

建安元年(196年)

孙策开拓江东时至太末,经过观察后,举贺齐孝廉。

时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王朗为孙策所败,逃到东冶(今福建),侯官(今闽侯)长商升起兵响应王朗。

孙策以永宁(今永嘉)长韩晏为南部都尉前去征讨商升,并任命贺齐为永宁长。

但韩晏却为商升所败,孙策又委任贺齐为南部都尉,带兵挺进福建。商升畏惧贺齐威名,欲率军归降。但张雅、詹强等人不愿随商升投降,便杀死商升,张雅自称无上将军,强称会稽太守。时张雅兵多,而贺齐兵少,不足以征讨,贺齐便驻军息兵,以待时机。不久,张雅便和女婿何雄因争夺势力而水火不容。贺齐便叫山越人乘机离间二人,二人遂举兵火并,贺齐则率军团突进,大败张雅,余党大为震惧,率众出降。

这是汉王朝第一次正式在福建地区立县。当时正是孙策“居会稽、屠东冶”(《三国志·孙策传》)征服闽越故地,设立“建安”、“汉兴”、“南平”三县之时,贺齐是创立这三县的实施者。此时,原冶县(东冶)地就有了四个县,其中建安县(今建瓯)是以汉献帝年号命名的首个县份,在四县中地位居首。

二次入闽作战

建安五年(200年)

孙策逝世,趁此孙氏政权中枢交替之际,自立冶县之地域的建安等县的当地山越人又进行了要求自立自治的反抗斗争;接掌权力的孙权,不得不又派出猛将贺齐,对建安等地第二次用兵。

建安八年(203年)

会稽郡南部建安(今福建建瓯南)、汉兴(今福建浦城)、南平(今福建南平)等地的强族首领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等起兵反对孙权,此五将领各率万余人在汉兴(今浦城)一带形成多梯队、多层次的纵深布防,又派出吴五率本部6000人屯大潭(今福建建阳大潭山)防守,又派邹临也率本部6000人屯驻大潭南面的盖竹(建阳南),以保东冶地的政治中心建安,这时,山越兵先发制人。屯驻盖竹、大潭的一路人马,越过武夷山,杀向余汗(今江西余干),洪明、洪进一路则攻打汉兴,来势汹汹。

孙权命南部都尉贺齐往讨,传命各县出兵5000,由县令、县长率领,统归贺齐指挥。贺齐认为,山越人兵多,自己兵少,在部队到达余汗与山越军对峙之时,便不再前进,怕深入进军后被山越人断了退路。于是命令松杨县(今浙江黄岩境)长丁蕃率所部留置余汗(今建瓯北)。丁蕃认为,自己原是与贺齐平起平坐的将领,如今成为他的部属,受其指挥,心中不服,不肯留下。贺齐坚决执行军法,斩首丁蕃,于是全军上下,无不震惊,没有不服从命令的,都同心协力,拼死力战。

贺齐部署一部份兵力留守后方,然后亲率主力攻打洪明等部,连连大败洪明等将,并临阵斩杀洪明,迫使洪进、吴免、苑御、华当四将全部投降。贺齐又乘胜率军打败驻扎在盖竹的吴五,然后,军锋又转向大潭(今建阳)打败山越军,迫吴五、邹临也投降。

这一仗讨平东冶地(建安、汉兴、大潭、盖竹等处),共斩杀山越军六千人,并且俘获了山越全部名将,收编精兵万余,恢复了原设县邑,稳定了统治秩序。孙权拜贺齐为平东校尉。重新恢复了名为汉廷、实为孙吴在东冶地所立的各个县。

贺齐最后进军东冶地政治中心建安(今建瓯),在旗山(今都御坪)设立了会稽郡南部都尉府,并出任南部都尉;且在所属建安、汉兴、南平三县各编配士兵五千,统归他本人指挥。

建安十年(205年)

贺齐率军又转讨上饶,并分建安之桐乡地,设立建平县(今建阳)。

林历山之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

贺齐迁威武中郎将。同年东吴境内*****丹阳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的黟县(今安徽黟县东)、歙县(今安徽歙县)不断发生地方强族反吴起******事。此时,孙权主力正包围合肥,为稳定境内局势,便派贺齐率部前往镇*******压。特别是山越头领歙帅金奇,率万户山越民屯守安勒山;另一头领毛甘率万户屯守乌聊山;更有黟帅头领陈仆、祖山等率两万户屯守屯林历山(黟县南)。林历山四面悬崖绝壁,高数十丈,山路危狭,仅容一人,叛众居高临下,难以仰敌。陈仆、祖山两位山越头领凭险扼守,临高下石,贺齐官兵久攻不下,将士忧患,束手无策。贺齐毕竟是久经疆场的少壮勇将,他趁夜色亲自察看地形,选择山越人不备的隐蔽缘道,精选轻捷、勇猛之士兵,乘夜以铁戈斩山为梯潜爬上山,再用垂布以援下,士卒兵勇攀援而上,乘其不备偷袭,且四面俱鸣鼓角,呼号雷动,陈仆、祖山深夜突闻鼓角喊声,惊惧慌乱,不知所措,放弃扼守的山道,逃归大营。吴大军随即登上山顶向敌营寨猛攻,一举歼灭盘踞林历山中的陈仆、祖山叛众,斩首7000级。歙县的金奇、毛甘率部众降。贺齐大获全胜,平定了整个黟歙地区。

---------------------------------------------------------

“忠,诚也;廉,清也。言无所贪图。”

蜀汉帝国的公务员是目前大多数专家、学者、教授及老百姓们公认的三国时最“穷”的,当然也就是最清廉的。代表人物文当然是诸葛亮,武则是姜维。

诸葛亮代表清廉的事迹是自称在成都家产“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

姜维代表的是郤正评价他的“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无声乐之娱。”

其余如费祎、董和、刘巴、吕乂等人都是有明文记载的清廉,例如“不治产业”、“妻子贫困”、“死时无余”云云。

蜀汉政府的廉洁自然与刘备、诸葛亮这两位正派人物的以身作则密不可分,也与诸葛亮治蜀的政策有关,同时蜀地碍于自身发展的限制而让贪污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因此不得不说蜀汉帝国的廉洁政府的确是名不虚传的,尤其在刘备——诸葛亮时期,这个“廉政”的国家金字招牌一直没有倒下。

而本文的主角依旧是魏延将军,上一次小生曾经做过一篇为魏延将军战功平反的文章,近两日又思拙作试论名将魏延在汉中八年的所作所为。

虽然魏延不曾有这些浮夸的清誉,反倒被后世一些人众不断污蔑唾骂,但我却认为魏延是当时真正的清官和忠义之士的表率,其人所作为比诸葛亮、姜维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句俗语是“p可以乱放,话不可胡说。”这话是话糙理不糙,我自然敢发这个贴子,自然手头也有些过硬的证据,今天就拿来与贵吧朋友们一议。

先论其忠:

魏延是刘备的心腹,早年率领部曲随刘备入蜀,屡立战功,后平定汉中后被封为汉中都督兼郡太守。这一段经历大家都已经极为熟悉了,不再多赘述其细节了。而我先说说魏延当上汉中太守的几点原因,当时在夏侯渊、曹操先后保卫争夺汉中失利后彻底退出了汉中地区,把他拱手让给了刘备,刘备得到了汉中自然是无限欢喜,但是我估计刘备真正的考察了当地情况后恐怕是会目瞪口呆,眼珠子都要掉到地上的,连诸葛亮等人亦会如此。

这是为什么?

————因为国库里连一分钱都没有了!

“鲁曰:‘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遂封藏而去。太祖入南郑,甚嘉之。】”

“【公军入南郑,尽得鲁府库珍宝。】

曹操到了南郑县以后,把张鲁府库(国库)中堆积了三十年的金银珠宝全都掠夺一空。让汉中从一个汉末颇为富庶的乐土变成了一个贫困省!

————因为汉中的人全没了!

“巴、汉皆降。复汉宁郡为汉中;【分汉中之安阳、西城为西城郡,置太守;】【分锡、上庸郡,置都尉。】”

“既说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

“太祖还,拜袭驸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徙洛、邺者八万余口。】”

曹操在抢完钱以后还不算,“三光政策”要进行到底!先是拆汉中的地盘,把汉中较为边远的西城、上庸划分出去了,其中就捎带手迁走了汉中腹心的一部分人过去。汉中就剩下中间的那一块平原和谷地。但却是前有秦岭、陇山,后有连绵不断的险要关隘、山路,实在是数不胜数,不需解释!就在这种情况下剩下的这三分之一的汉中区域自然就成了日后蜀汉帝国的第一道门,非常重要,不得不夺。

当时的有识之士杨洪劝诸葛亮发兵汉中的理由就是这一区域是汉中是蜀地的“咽喉”,无汉中则无蜀国。

曹操当然料到自己可能打不赢羽翼渐渐饱满的刘备,于是早留了一手,不愧是智勇双全的军事家、权谋家!曹操竟然先后两次从汉中迁徙走了前前后后将近十七八万万人左右,正如上述史料所说,去三辅、长安、洛阳、邺城的都有,这些名都古城对当地迷信了“五斗米教”大半辈子的居民来说还是有相当大的吸引力的,另外还有一些是当时曹操分地就直接捎带手迁走的,总之这个数字并不夸张,虽然马植杰先生曾经质疑过汉中没有夸张到“无人区”的地步,但事实告诉他,不是夸张,就是事实!

“鲁功曹巴西阎圃谏鲁曰:“【汉川之民,户出十万,财富土沃,四面险固;】上匡天子,则为桓、文,次及窦融,不失富贵。今承制署置,势足斩断,不烦於王。愿且不称,勿为祸先。”鲁从之。”

“韩遂、马超之乱,【关西民从子午谷奔之者数万家。】”

这是汉中的大概人口总数,我不愿意拿《后汉书郡国志》的数量来说事,因为年代太久远,不够真实,而且最要紧的是汉末人口锐减的数量实在是让人胆颤,不敢想象当时的社会有多么黑暗,有多么动荡。总之汉中的人口以此两例为看,绝对是超不过二十万的。曹操先是听信张既的话,迁徙走汉中的豪强、士族,然后又留杜袭督汉中并迁走老百姓八万多人。这么一来汉中还能剩下多少人?

一万多人!

张鲁在汉中统治三十余年,其子民早已个个灌满了**汤,向往着“共产社会”和爱戴他们的“伟大领袖”,曹操恩威并用强制迁徙走绝大多数的人,剩下的自然就是难缠的“五斗米教”的最忠心教徒,其思想恐怕也不是我们现代人能够理解的,即便是在当时也属于绝对的异类!怪不得曹操在征汉中遇到挫折时称其为“妖妄之国”,其生活、作战方式都有异于常人,而且曹操215年夺得汉中,219年才迁徙走这近二十万人,足见当地民风之诡异,其思想之顽固。从详情见《三国志张鲁传》、《后汉书张鲁传》等

就是这么块地方,没钱、没人、一群“精神不正常”的异教徒,换做你,请问你会去汉中享福吗?呵呵!!!

但毕竟汉中是重镇,绝对不能丢,不但不能丢还要把他治好,以后出兵还指着这里攻打关中、三辅、长安,虽然在曹操嘴里是块“鸡骨头”,可对于刘备来说这就是一层铠甲,以后又是把利刃!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魏延传》这一段记载了当时的情景,当大家见到了汉中是这种局面以后,虽然纷纷争论到底谁该管,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出来挺身负责这里,张飞其实也是颇为不愿意当汉中太守的,因为张飞是“以心自许”,啥意思?就是俺老张不愿意来这鬼地方!!但大家毕竟都已经把张飞捧上去了,张飞也没办法,只好在心里默默的准备接受这个任命的到来了。

然而任命来了,不是给张飞的,居然是给魏延的!大家都惊呆了,因为大家不知道为什么刘备会把这么难治理的地方给黄毛小子魏延而不是给蜀汉第二大将张飞,刘备面对种种质疑,决定开一个会议把它说清楚,于是魏延在大会上“夸下海口”,称曹操、天下、偏将、十万之众来通通给他挡在大门外面外!这句话让大家对这个年轻小将充满了敬佩之意,为什么?

就冲他敢为众人之不敢为!就冲他能在刘备左右为难的时候挺身而出为主公分忧!就冲他把重任挑在肩头干着最苦的活顶着最大的压力来干最重要的事!!!

当今有很多人讥讽魏延,说魏延就会吹牛皮,说大话。但是我想反问这类“有思想的动物”们,现在那些头顶烈日,身披寒风伫立在边疆的战士们喊着“打倒美帝”莫非也是在吹牛皮说大话???!!!这才是真正的壮士,这是他们给国家、领袖、人民、民族的一份责任,话既然说出去了就要负责任

众庶之情,莫不欲苟安无事而保身自便者,孰肯淹留辛苦于泥涂横潦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魏延在这片“泥涂横潦”中八年,“心志、筋骨、体肤”全部得到了充分的磨练,故孔明授其大任,终成一代北伐智勇名将!

---------------------------------------

东汉之末,雄霸雾列,俊彩星驰,魏、蜀、吴鼎峙六十年,是为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翘楚豪雄,名传万世。然而,曹操志得意满,子桓立魏。孙权袖手父兄,坐享其成,唯刘备大志未伸,汉祚迫窘,虽有诸葛继起,终不享寿,悲风古原。

孙权是【勾践】之英奇。

勾践者,雄霸一方,威震一隅。三国的吴国,包括了春秋时的吴越之地。历史在这片土地重演。孙权临难时则放手用人,不惜举国以付,如周瑜,陆逊,陆抗等。一旦安全日久则猜忌而除之。谓之飞鸟尽良弓藏。如勾践之对范蠡,文种。至老年则绝君子之行,废贤立昏。虎头蛇尾。

孙权,霸主之才。

曹操是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陈寿肯定了曹操的才干。以法治国有变法丰碑申不害商鞅的水平,行兵打仗有军神韩信白起之能力。(明显有点吹过头了)。说明他是一个出将入相的全能形人才。

曹操,将相之才。

刘备是【高祖】之风,英雄之器。

远大的抱负,坚韧的毅力(弘毅),豁达的气度,厚道的为人(宽厚)。了解人才和对待人才(知人待士),像极了伟大的高祖。这才是帝王的能力,统驭的艺术,做人的美学。

并在后面与曹操的才干进行了对比。就好比高祖自比韩信萧何张良一样,是比不过的。但是王道是凌驾于各种才干的能力,能在任何困境中聚集“人”的力量,创造出奇迹。

刘备,帝王之才。

这就是陈寿对这三人的评价。评孙权直接就pass了,没什么好话。评曹操虽多溢美之词,但只能是肯定其才干,德行没法说一句,也没有比任何帝王。

而评到刘备,陈寿按捺不住景仰之情,直接就用了伟大的刘邦作比。汉朝以前,谁敢比刘邦,也就是刘秀。把刘备的志向德行能力情操交待得一清二楚。后面写刘备能力不如曹操,这一点已经无关轻重了。刘备的英明神武,宽厚仁德的帝王形象已经被勾画得栩栩如生了。

这就够了。

------------------------------------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要说孙权,早年也是个英雄人物,坐领江东,举贤任能,大破黄祖于西塞山,两拒曹操于濡须口,就连在逍遥津处境最艰险时,他仍能“便马善射”,无怪曹操会发出那样的感叹。

然而,东吴兴由孙权,亡亦由孙权。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江东最高统治者的孙权,晚年在家事的处理上却相当糟糕,简直是糟糕透顶

。由此,家都不齐,国非但不治,而且是大乱而特乱,东吴由此而衰,孙家又出了个孙晧这个不肖子孙,连江山都葬送掉了,更别说是“平天下了”。孙家之所以会乱,全由孙权内宠太多、嫡庶争权所致,因此,没有理由不让孙权的诸多夫人亮相,这里按顺序来一一叙述:

一、谢夫人。这位是孙权的元配夫人,因为没儿子,反而担任扶养妾生的两个儿子的义务,这两位公子一个叫孙登、一个叫孙虑,孙虑还没成年就死了,孙登呢,被立作太子,不过可惜在三十一岁时,这位和诸葛恪、顾谭、张休、陈表为友,善待百姓且很有才能的太子就去世了。他的养母也早在许多年前因为孙权娶了美丽的徐夫人忧郁而终了。

二、徐夫人。这位是孙权的二夫人,貌自然是美的,不过她和孙权有点亲戚关系,是孙权姑妈的孙女,最初还嫁过一个叫陆尚的人,后来才为孙权所娶。不过这位夫人除了会吃醋外也算贤惠,在谢夫人过世后继续抚养孙登,并让他成为了太子。群臣见此情况,请孙权封徐氏为后,偏生后宫又有个步夫人,容颜秀美,不亚徐氏,且宽宏不吃醋,所以孙权质疑不定,最后徐夫人病死。

三、步夫人。这位夫人和丞相步骘是同族,非但貌美,“性情和婉而不妒忌”,生有两个女儿,长女叫孙鲁班,字大虎,次女叫孙鲁育,字小虎。因为她没有生儿子,所以群臣意在太子孙登的养母徐氏为后,所以,孙权难以决断,步夫人也抱憾而终。

四、袁夫人。这位夫人可以说是品性最好的一位,没有子嗣。尽管孙权在步夫人死后打算立她为后,但被她以没有子嗣推辞掉了。这位袁夫人大有来头,就是袁术之女,袁术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都清楚,但偏偏就有个这样的女儿,真是老天作弄于人。

五、王夫人。这位夫人被孙权宠幸,如沐春风,连生两个儿子,一个叫孙和,一个叫孙霸。孙登去世后,孙和立为太子,孙霸立为鲁王,而且孙权爱子心切,竟让孙霸和太子享受同等待遇,明摆着最终造成了二子生隙,王夫人母以子贵,原本可以当皇后,不想因为一个变故,就此失宠,忧郁而亡。此外,孙权还有个姓王的夫人,生下了孙休,封为琅琊王,出居丹阳。

六、潘夫人。这位潘夫人和潘璋没什么关系,是个犯人的女儿。长得最美,而且是小聪明孙亮的母亲,孙亮后来当上了太子,皇后也花落潘夫人家;不过潘夫人继承了父亲的传统,很是阴险,谮害过袁夫人等。所以,皇后宫人先下手为强,把这个皇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勒死了,孙权明知潘后性情,还伤心不已,杀了宫人为她报仇,三个月后孙权就薨了。

此外,孙权还有个仲姬,生了个叫孙奋的儿子,封为齐王,出居武昌。

孙登曾当过太子,但运气不好,一病死了,对孙家和整个东吴都造成了莫大损失。继而王夫人之子孙和当上太子,孙和虽没孙登贤能,但至少比孙晧要好,若他做上了皇帝,也是个守成之主。然而孙权宠爱他的亲弟弟孙霸,制造了兄弟不合的气氛;这时,步夫人的女儿孙大虎(因其前嫁周瑜之子周循,后适大将全琮,下称全公主)开始做坏事了,因为她和王夫人不和,就在老爸面屡进谗言,最终,孙权听信了女儿的话,就经常责骂王夫人,最终导致了王夫人的死。全公主恨屋及乌,十分讨厌太子孙和,于是就站在了鲁王孙霸一边,此外孙霸还结连朝臣全寄吴安孙奇等人,和太子作对。而丞相陆逊等元老级大臣为了国家的安定,就站在了太子一边。

这样就形成了国家最不应该形成的局面,党派之争,也是蜀相诸葛亮最担忧的形式。陆逊、太子太傅吾粲、顾谭等都上书请求孙权削弱孙霸的权力,但孙权一意孤行,最后吾粲被孙霸及其党羽反咬一口,惨遭诬陷,死于狱中;顾谭及其弟顾承被流放到交州去了;陆逊被活活气死。

死后其就此,孙权因为孙霸一党所言不情不实,这时聪明的潘夫人见机到了,就去与全公主沆瀣一气,一同谮毁太子孙和。于是乎,孙权就却问计于堂兄弟的孙子侍中孙峻,孙峻是孙亮的亲家小舅子,当然也是孙亮阵营的。这样一来,孙和孙霸亲兄弟又成了难兄难弟,日子越发不好过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