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读小说 > 五代末年风云录 > 105 五代军事

105 五代军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五代兵制

中国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间,继唐末藩镇之乱,封建割据转趋严重,朝代更迭频繁,中原地区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代,同时南方和其他地区还有分别割据一方的很多政权,主要有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北汉十国,史称五代十国。在这一时期,“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新唐书·兵志》),军事制度混乱。但总的来说,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

1、军事统帅机构

五代初,还未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最高军事统帅机构,帝王都是依靠自己私人的亲兵(牙兵或衙兵)夺取政权的。后唐设“判六军诸卫事”,后晋设“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周又增设“殿前都点检”。五代后期,枢密使开始主管军政。

枢密院的长官称枢密使,最早是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当时是以宦官为内枢密院使,负责呈递大臣的奏章和传递军情,传达皇帝的旨意。

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朱温改枢密院为崇政院,职责与唐代同。

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李存勖改又改崇政院为枢密院,设枢密使、副使、判官等,职责范围扩大,成为全国最高军事机构。军队出征,另设招讨使、都统、都部署、行营都指挥使等统兵官。

2、中央禁军

五代初期,继承唐制,禁军的主力大体为禁卫六军。六军又分左、右,实为十二军。它们往往冠以龙虎、羽林、神武等名号。根据皇帝的旨意,名号可以随时改易。后晋时,六军诸卫完全废除,成了虚职。

五代中期时的禁军,主力为侍卫亲军。侍卫亲军的首长是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全称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下分为侍卫马军与侍卫步军,各有都指挥使、都虞侯。

尽管侍卫亲军的名号出现较早,真正大行于世的是在后唐明宗明。后唐在以捧圣、严卫两大主力的侍卫亲军体系中,还有控鹤、突阵、夹马、散指挥、内直、内殿直、奉德等军。

后唐末帝又对侍卫马、步军的军号改动,“改捧圣马军为彰圣左右军,严卫步军为宁卫左右军。”彰圣与严卫遂取代捧圣与严卫,成为侍卫亲军的主要军号。

后晋时,石敬瑭又对侍卫亲军制度重加调整,即以原后唐并不显赫的护圣、奉号为名,将其所辖的原河东元从部队作为基础,补充其他力量,组建本朝的侍卫亲军,侍卫亲军中的马、步军分别改为护圣与奉国,正式取代后唐末帝时的彰圣与严卫两军。另外还有兴顺、弩手、宗顺、广锐、威顺、忠卫、控鹤、归捷等军。

后汉时,其侍卫亲军制度继承前代,仍以护圣、奉国为军号。殿前又设殿前都部署,其下除诸班、直、控鹤军,还设小底军。

后周时,郭威改侍卫马、步军分别为龙捷、虎捷。另外,在沿袭后汉部分军号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军号,其中重要的有效顺、怀恩、怀德等。至世宗时,鉴于禁军战斗力不强,锐意整顿,淘汰老弱,从各地招募壮士,加强中央,削弱地方,逐渐扭转唐末以来方镇尾大不掉的局面。

禁军系统中,除了侍卫亲军外,还有殿前军。但殿前军一直弱小,高平之战,侍卫亲军临阵脱逃,而殿前军是役中奋勇当先,因而使后周世宗意识到侍卫亲军需要整顿,而殿前军受到他重视。

后周世宗将散员、散指挥使、内殿直、散都头、铁骑、控鹤等军,一并编入殿前军,称为殿前诸班。又“召募天下豪杰,不以草泽为阻,进于阙下,躬亲试阅,选武艺超绝及有身手者,分署为殿前诸班。”这无疑壮大了殿前军的实力,殿前军一举与侍卫亲军并驾齐驱,但此时殿前都指挥使地位仍不及侍卫亲卫都指挥使。

显德三年,殿前都检点一职的设立,使得殿前军的地位卓然而凌驾于侍卫亲军之上,虽兵力不及侍卫亲军,但精锐程度有过之而不及,并且深得柴荣信任。赵匡胤也正是因此,登上了九五之尊。

3、牙兵

一般城池,最外的大城叫罗城,第二层叫子城,最核心的一般是节度使的府衙或者居处,称之为牙城。牙兵最初就是用来守卫牙城的士卒,即宿卫牙城与保卫节帅的,当然是心腹爪牙军队。

从皇帝到各级军帅都有自己的亲军与牙军(除非史书上有明确的区划,否则很难区分亲军与牙军,他们作用相同,又相互制衡),他们属有私兵性质,待遇极高。皇帝、将帅与他们这些亲军关系亲密,不仅用他们宿卫帐前,也用他们来控制其他军队。

割据淮南的杨行密,“初,行密有锐士五千,衣以黑缯黑甲,号‘黑云都’。又并盱眙、曲溪三屯,籍其士为‘黄头军’,以李神福为左右黄头都尉,兵锐甚。”另外,杨行密还有黑云长剑、银枪都等牙军。

朱温镇汴时,“选富家子有材力者,置之帐下,号曰‘厅子都’”,“宣武厅子都,尤勇悍,其弩张一大机,则十二小机皆,用连珠大箭,无远不及,晋人极畏此。文士戏呼为急龙车。”

唐末兖州节度使朱瑾,“募骁勇数百人,点双雁于其颊,立为‘雁子都’”。朱温听说了,亦选数百人,别为一军,号为“落雁都”,针锋相对。

前蜀王建,置有亲骑军、威信都、决胜都、决云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