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读小说 > 奋斗在新明朝 > 第一百四十五章 挂冠而去

第一百四十五章 挂冠而去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赵二老爷的任职为何出了意外,李佑没时间也没这个资格关心,只能接受事实。他回府衙时,离着一百丈远就感受到了不知因何而起的喜庆气息。联想起赵府的诰命,心下猜测想必任命知府的诰书一同到达了,多半是王老头得偿所愿。

进了衙门便见差役们动手洒扫庭院清洗门窗,有殷勤的上前禀报说:“推官老爷,朝廷的诰书下了,王老大人荣升府尊。”

果不其然,其实一瞧这衙署内场景,李佑就知道肯定是王同知达了,不然大家辛苦给谁看的?

这宦海风云的确也是变幻难测。李佑原以为赵良义十拿九稳,以他的势力,正三品本官想兼区区分守道可以说手到擒来,结果翻了船。而没有背景的王同知自从仓案事,虽然有功但始终前途未卜,能不能就地升任四品知府一直是个悬疑,结果后心想事成了。

这其中的关窍,李佑目前是看不懂的。他去同知厅找王老大人,却扑了个空,就这眨眼功夫,王知府已经搬到正堂了。

次日,许久不曾举行的排衙仪式因为有了知府重开张。只是这参加人选有些可怜。按照过去规矩,如今府署中只有李佑和几个增补的吏员可以上衙,未免太稀落,为给知府壮声势,这日一堆衙役杂役也进了大堂充人数。

人数虽满了,但目前也只有李推官可以参事。李佑便当仁不让的开口道:“下官参请府尊上书朝廷,运湖广仓米至我苏州府。”

王知府道:“可。”

昔年谚语曰苏湖熟天下足,随着江南大片土地种植桑麻已经成了老黄历,黄历则是湖广熟天下足。这年头,天下也只有湖广地区有多余的米运来苏州救市了。

李佑不管怎么打主意,都离不开湖广。之所以他昨天先去找赵良义,主要原因是为了效率。若按官方程序,苏州府要先上奏朝廷,朝廷有了决定再转湖广布政使司,湖广方面继续斟酌计议…一圈下来,粮食到苏州耗时两三月都是少的。

相比之下,赵良义几封信直接送到湖广后若有效果,大批稻米顺江而下,旬月之间就可到苏州府卖。只要有源源不断的粮食运进来一切就好办,多了自然就降价。

但现在赵良义这边出了意外,李佑也只好请王知府上奏朝廷了。见效之前还有段时间,李推官感到自己的压力相当大,成千上万的人吃不起饭骚动起来,岂是那么好化解的?

李佑百般思量,觉得这个问题真的死路无解了,他哪里有本事马上变出几十万石实打实的粮食救急?没有粮食,什么办法到后都是白扯,这可如何是好?

排衙散了后,王知府单独留下李佑道:“虽你是苏州人,但本官也实话实说,吴民众习于工商而少有恒产,其性轻心易动,好听流言,动辄聚众鼓嚣哄闹引得满城风雨,一二百年来都是如此。此时米贵,难免多事,朝野皆知是前任错也,你不必过于在意,熬过数月总能平息。又不是没有人保举你。”

李佑答曰:“在其任便谋其事,今城中多患,盗抢成风,身为理刑官岂能坐视。”

王知府又道:“哪朝哪代没有此等天灾**事,比眼前惨者比比皆是。你当我尽人力尔,岂能事事如意,但求问心无愧不负朝廷。”

“多谢府尊教导。”李佑道。

王老知府这番话也是好意,在他眼中李佑任有千般的聪明机敏干练,但也离不了一个词:年轻。

譬如当前,李佑年纪轻轻刚当上实权七品官,也许是感到鲜也许是热衷权势感,或许又是名利心切,导致对于公事的兴致极为高昂。若只是积极性高还算正常,但李推官的表现明显有点过头,到了既苛刻又亢奋的地步。尤其可为佐证的是,他连女色都抛之脑后了——算起来以风流好色著称的李探花多长时间没有绯闻出现了?这正常么?

王知府三十年官场生涯,类似的年轻官员也不是没见过。于是一来担心亢龙有悔过刚易折,二来担心李佑较真钻牛角尖出现行差踏错。又想到现在府衙就两个官员,各自分理无数事务,真不能再少人了,忍不住出言开导几句。

此人毕竟读书少又出身卑微,缺了举重若轻的大家气度,王知府心中评道。

李佑则感慨道,世人都说做官好,为何我当个官如此繁难?

王知府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这李推官当天便出牌票,派衙役送到几个洞庭会馆和徽商业协会馆,召各大粮商一月二十八日至城隍庙共议粮价,因为这些年苏州府的米粮生意多是洞庭商帮和徽商在做。

二十八日,二十家粮商汇聚城隍庙,李推官驱逐无关人等,强封庙门,令诸商计议,半日无人言语。

李推官欲强抑米价,曰:“每石一两五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