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读小说 > 桐城札记 > 第16章

第16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16章

2018-04-15 作者: 云萱

第16章

无论你是谁,是敌是友,如果你忍受住了我之前的那些碎碎念坚持到了这一页的话,那么恭喜你,因为从今以后,你将会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你不必去猜这所见有几分真。因为所谓历史,永远真真假假,不会有一个结果。

——XX年X月X日于桐城

回到住地后,我先去备了水,然后将茶壶和之前买的那块豆腐一起丢进了水里开始煮,给我的新壶“开壶”。寻常“开壶”要用老豆腐、甘蔗和自己最常喝的茶叶,跟茶壶一起各煮一个钟头。这会儿还没有卖甘蔗的,只能减免一个步骤凑合下了。

虽然不是什么上好的东西,但是在喝茶方面,我不想委屈自己。这几年我喝茶的品味越发刁了,再加上现在压力山大,一天不喝个舒心的茶,不抽口黄鹤楼,我都撑不住。桌子上的烟灰缸里的茶渣和烟灰都快堆成小山了。

不过还能够有抱着热茶,晒着阳光的日子,对现在的我而言,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曾经我以为我会过的那种日子,现在似乎已经遥不可及。

那种每天疲惫地回到家后,桌上摆着暖的饭菜,壶里装着满的热茶,空气中充斥着洗衣粉洁净味道的宁静日子,不是没有期待过的。

只是而今我已经和闷油瓶一样,失去了这项权利。

现在的我,就像曾经的三叔。当然,首先要说的是,无论他是谁,也还是我的三叔。

抛开那些看似错综复杂的背景,我们都只是个单身中年男人,除了自己盘口的一些东西,就只剩下满屋子的书和资料,以及那件共同的不得不承担的事。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可能混得要比三叔惨得多。不论怎么说,三叔好歹还坐拥明器盘口无数,而我实质上只是个替他看场子的,摸爬滚打这些年,基本上没为自己攒下过什么,手边唯一的实用古董还被职业道德匮乏的心理辅导师顺手牵羊了。这一下使得我不仅书桌的抽屉空,连桌面上差点都要更空些了。

不过说到底我和三叔的状况还是有许多不同的。往远了说脾气秉性迥异,往近了说我们的处境其实也并不完全相同。

三叔一直是处于被监视的状态,他用尽办法也只在几次艰苦的下斗行动中给自己争取到了极为有限的时间。而我却凭借自己的设计,在监视相对宽松的情况下成功“私奔”了,且获得的“放风”时间还算充裕。起码在这段时间内,再也没有人能够调查我的所阅所写。

尽管代价是在未来承受更多的怀疑和压力,但在这段时间里,我所能够累积起的资本的价值要远远超过其代价。反正我本就背负着不可能划得清的家族背景,这样的成本并不会让我觉得不划算。

水沸腾的声音将我的思绪拉回了书桌前,我看了看表,记了下时间,然后翻开了整理到一半的卷宗。

这些卷宗是我自己带来的,黑眼镜给我带来的那些我刚刚验证完可靠性,还可以,接下来可以应用于一定范围内的分析核对。但在此之前我得先把关于汪家的一些渊源验证完。

为了接近历史的真实,我搜集了许多案卷,校对了不同的版本,对比择出了我认为可能最接近真相的那些记录。

在墨脱,那些人的言行令我警觉了起来。尽管我和一部分人达成了协议,但我仍要提防着那个家族的绝大多数人。而且我最近发现,这一支汪姓人与这一切的渊源似乎并非是始于明代。且据我了解到的信息,这一部分的汪家人彻底隐匿是在汪藏海的晚年,那时还有不少人使用真实的族名在世间行走。

这就意味着,在这之前的那些轨迹很可能还会有残留的未被扫净的余痕。悠悠众口,有些痕迹就算再搞一次焚书坑儒也灭不干净的。

汪藏海一向藏得很深,几乎没怎么在明面上留下过痕迹。明代离我们并不久远,相关历史资料通常都较为丰富,但正史关于他的记录却寥寥无几。只有在那些寻常人无法接触到的旷世大墓里,才能看到他的大作。

依他在斗里那种鸿篇巨制的叙事雕刻风格和隐隐流露出的志得意满,我不认为他是那种真正能够“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人。但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极有分寸,因此只在自己可以显摆的地方显摆。

显然这批汪家人也秉承了他的这种传统。因此无论是追查汪氏的渊源,还是引诱其他的汪家人现身,我都只能旁敲侧击。因为任何直接针对他们本身展开的计策,恐怕都只能无功而返。反倒是隔山打牛的方式,或许会让我有所收获。

不过我当时还是决定将与汪氏有关的事件作为调查的突破口。不过不是直接从汪藏海本人下手,而是从同时代的周边人士入手了。挑明了提到他干的那堆破事儿的文字记录可能会被抹去,不过不明显的和隐喻的总还能剩点吧。

考虑到他是给朱元璋干活,我就先去扒了扒那些看起来正经八百的明史料,不过一看就能发现几乎没能剩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但还是有几句话可以参考一下。

“甲子,如濠州省墓,置守冢二十家,赐故人汪文、刘英粟帛。”濠州墓即是凤阳明皇陵。提笔在汪姓名字上画了个圈,我继续往下翻。

“乙卯,封中书右丞汪广洋忠勤伯,御史中丞刘基诚意伯。……四年春正月丙戌,李善长罢,汪广洋为右丞相。”啧,看来是又斗倒了一个。好手段,有背景的爬得就是快。读罢提笔又圈了一记,不过抬手录在一旁的备注却是:作《凤池吟稿》,性平和,疑被抹去。

再就是明皇陵碑文:“孝子皇帝元璋谨述:洪武十一年夏四月,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建皇堂。”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其实皇陵是汪文修建的,十余年前就开始动工了,洪武十二年就竣工了,吴良只是督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